河南省体育局关于印发 《河南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体育主管部门,局属各单位、机关各处室:
现将《河南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8月11日
河南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2—2025年)
为促进全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体育河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豫政〔2022〕2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豫政〔2021〕32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3号)等精神,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体育河南建设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扩大体育产业规模,增强体育产业活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为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下坚实基础,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发挥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和市场监管等职能,扶持培育新型体育业态,释放体育资源潜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完善市场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市场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体育消费。
——坚持突出特色。发挥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依托现有体育产业发展基础,充分挖掘各地发展潜力,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运动项目产业,打造地方特色品牌赛事,培育具有河南特色的体育产业集群。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促进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养老、科技等融合发展,深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城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体育+”“+体育”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体育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市场主体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体育消费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科学化、信息化、融合化、生活化、社交化需求,使体育产业成为建设体育河南的重要力量、经济绿色发展的新动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均体育消费达到1900元,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1900亿元左右,体育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融入国家和我省重大发展战略,优化体育产业功能布局,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依托体育特色资源、体育场馆设施、重大赛事活动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以体育产业为导向,具备一定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区、企业、活动或项目,培育100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打造体育特色项目名城、赛事名城。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特色产业为支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在体育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体育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力。
(二)优化体育产业发展布局。
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支持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三门峡、济源等地建设沿黄体育产业带。支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引进、培育知名赛事和企业,支持郑州街舞运动、洛阳自行车运动、焦作篮球运动发展。发挥场地设施优势,支持漯河市建设区域性体育赛事中心、濮阳市创建国家级冰雪项目跨界跨项选材基地。依托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王屋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资源,支持焦作、新乡、济源等地发展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美誉度,支持商丘、许昌、驻马店等地体育用品制造业形成集聚优势。支持信阳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户外营地、水上运动等设施,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构建豫南环大别山和泛淮河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带。
(三)做大做强武术产业。
发挥以少林武术、太极拳为代表的传统武术资源优势,构建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培训研修、影视拍摄等为主要内容的武术产业体系,推进武术展演、武术旅游、武术文化、武术动漫、武术影视、武术用品制造等业态发展。以登封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核心,打好“少林牌”,推动郑州成为全国领先的武术产业强市,不断扩大功夫品牌影响力。持续探索少林武术与青少年足球运动融合发展,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支持温县太极拳产业基地发展,深度挖掘太极拳的健身、文化、养生价值,推动形成享誉国内外的太极拳培训品牌。研究推进武术动作、套路、服饰等相关领域标准化。继续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等赛事活动,支持“武林风”等品牌做大做强,规划建设武术博物馆。挖掘整理具有区域民族特色的武术项目,鼓励和引导心意六合拳等地方拳种、地域性武术项目传承发展。
(四)积极发展航空运动产业。
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河南省“十四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和河南省通用航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安阳航校机场、郑州上街机场的空域、人才和运动项目管理等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跳伞、航模、动力伞、热气球等航空运动,积极承办国内外航空运动赛事活动,不断完善航空运动产业链。加快发展通航培训、公务飞行、急救、飞播、灭虫、航测、航拍、旅游等通航服务,带动航空器、飞行器和航空运动训练器材制造和维修产业发展,将安阳市、郑州市上街区推动成为有影响力的航空运动产业基地。
(五)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巩固和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支持各地开发高品质、高效益、辐射力强的体育赛事。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龙头,带动体育人才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媒体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保险市场和体育赛事用品市场发展,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各类专业产业群配套支撑的格局。筹办好WTA郑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积极申办国际乒联巡回赛。培育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品牌赛事,办好“三大球”职业联赛河南主场比赛,将其打造成上座率高、经济效益好、影响力大的精品赛事。支持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环中原自行车公开赛、“乒动中原”乒乓球大众公开赛、郑港国际徒步大会、“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三山同登”群众健身登山大会等本土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河南特色赛事活动品牌。
(六)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健身休闲领域,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格局。鼓励研发线上健身产品,创新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运营模式,通过预约服务、远程指导、沉浸式体验扩大优质服务覆盖面。积极培育具有消费潜力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健身休闲企业。在城市道路、绕城公路沿线、河流湖泊沿岸以及道路两旁规划建设供群众骑行和徒步的绿道,连接城乡居民聚居区、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构建居民健身休闲绿道网络。研究制定河南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依托以“三山两河”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发展登山、漂流、攀岩、滑雪、滑翔伞、露营、公开水域游泳等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在绿水青山蓝天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豫西伏牛山综合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豫南环大别山和泛淮河户外运动休闲基地,创建国际一流的林州市林虑山滑翔伞基地和新乡市万仙山攀岩基地。到2025年,全省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达2000万人以上,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400亿元。
(七)促进冰雪运动产业稳步发展。
利用后冬奥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产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栾川县、巩义市等有条件的地方利用气候和山地条件建设冰雪运动场地,支持建设集滑雪、滑冰、露营等多种健身休闲功能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面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冰雪运动技能培训,适时承办国内外冰雪运动赛事活动。大力培育和引进冰雪运动产业企业。到2025年,创建2—3个以冰雪运动为主体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1—2个综合性冰雪旅游示范基地,打造2—3项冰雪运动赛事,培育和引进2—3家冰雪产业企业。
(八)发展数字体育产业。
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体育产业单位采取“互联网+”模式,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促进效率提高、成本降低、生产力提升。围绕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产品数字化,积极推动5G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发展赛事直播平台、赛事短视频、赛事转播新媒体,体育竞赛表演业实现信息化渗透;广泛开发和运用健身APP、线上健身直播平台,体育健身休闲业实现网络化渗透;发展全流程生产、定制化生产,体育用品制造业实现科技化渗透。完善落实相关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培育体育领域科技型企业。
(九)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
鼓励各地结合本地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现有产业基础,规划发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加强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支持我省射箭、游泳、瑜伽等运动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发展。发挥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中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体育用品研发制造。支持商丘市梁园区、睢县、长葛市等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特色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形成集聚、规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利用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活动,主动承接国际和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先进体育用品制造业转移,支持国内外知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落户我省。
(十)深入推进融合发展。
拓展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养老、科技等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商业运营模式和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体育赛事组织、体育会展、体育商贸、体育文化等多元发展。加强体旅融合,利用山水和人文资源,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登山、攀岩、徒步、骑行、冰雪等体育运动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示范基地,促进参与型与观赏型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积极推动体育培训业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培训机构,拓宽后备人才培养渠道,促进体育培训市场健康、规范、多元化发展。推动体卫融合,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运动康复机构。
(十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强化分类指导和因企施策,支持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强的本土体育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势项目连锁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微体育企业,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重点扶持一批运行良好、积极作为的体育组织,推动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组织。支持体育组织参加或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营造氛围、组织活动、服务消费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三大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支持“三大球”项目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品牌和项目连锁发展。支持体育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培育2—3家体育领域上市公司。
(十二)引导培育体育消费。
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落实国家和我省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常态化促消费机制。广泛举办群众性赛事活动,大力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扩大体育消费人口基数。优先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构建高品质体育消费空间。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落实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围绕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等重点消费群体,加强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量身定制、定向推送和精准配送,培育优质体育消费群体。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拉动节假日消费和夜间经济,积极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体育消费新场景,促进体育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持续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激发群众消费热情。发挥洛阳市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推动体育彩票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国家公益彩票定位,完善体育彩票风险防控机制,形成责任先导、品牌引领、技术支撑、数字化赋能和渠道产品两翼均衡的体育彩票新发展格局。塑造体育彩票健康向上的品牌形象,构建标准化、精准化、细分化的品牌营销体系,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传统专营渠道转型发展,不断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夯实技术支撑,提升体育彩票发行的技术管控能力和数字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依法经营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办体育和市场办体育的体制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持续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活力。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规范化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建立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动态管理制度。
(二)强化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和河南省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税费政策,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体育企业,可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小微企业财税优惠等政策。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按规定可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吸引带动社会资本发展体育产业。积极促进银企对接,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
(三)搭建服务平台。
以河南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为依托,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与交流平台、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政务发布平台。利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平台,积极推介我省体育企业和体育资源,支持举办河南体育产业(郑州)博览会、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强化招商推介,做好供需对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建设体育产业众创空间和企业合作研发平台,推动成立河南省体育产业联合会和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四)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能力,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制,细化监管措施,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市场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新兴运动项目的监管。利用河南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丰富监督管理手段。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体育市场进行监督。
(五)注重人才建设。
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创造优厚条件,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体育产业人才来河南创业和工作。支持退役运动员自主创新创业,鼓励运动员退役后积极投身体育产业发展。鼓励、支持高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体育产业教学和培训基地。建立省级体育产业专家库,提升体育产业决策咨询水平。
(六)推进体育标准化和产业统计调查工作。
研究成立河南省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健全体育领域地方标准体系,重点推动武术、街舞、儿童体适能等地方标准的制定。鼓励协会、企业申报制定团体标准。加强对体育标准制定的指导和监督,完善标准的预研管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体育协会、企业参与制定相关标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体育消费调查、重点行业追踪和体育产业统计公告定期发布监测机制。
版权声明 主办: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000011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018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联系电话:0377-63134088 电子信箱:nysws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