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频道 > 业务频道 > 规划发展
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关于《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信息来源:南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3-10-24

为进一步提升南阳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落实《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结合南阳实际,市卫健体委起草了《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现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征求意见起止时间:

2023年10月24日至11月24日。

二、意见反馈方式
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以信函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南阳市卫健体委规划发展科邮箱,并注明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子邮箱:sghfzk@163.com邮政地址:南阳市中州路363号联系电话:0377-63162151

附件1:《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附件2:《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2023年10月24日

附件1

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工作成果,落实《南阳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进一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实健康保障,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3〕32号),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扬优势,统筹力量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健康南阳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行动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和预警体系、应急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预防控制体系、慢病防治体系、支撑保障体系,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有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落实县级以上政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地管理主体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应急响应机制,构建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1.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健全市、县、乡三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机制,构建快速反应、平急转换的市、县、乡三级一体化、扁平化指挥体系。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升级改造南阳市一体化疫情防控管理平台,建成市、县、乡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连接国家、省卫生健康委和我各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现统一调度、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3.完善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分阶段、分强度动态调整应对策略和处置措施。常态化防控下,各级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公共卫生类应急演练。(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

4.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市中心医院、南石医院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提升应急能力。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水平。以市、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每个县(市、区)建设一支基层背囊化医疗应急小分队。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基础,市、县两级要建立专业化、高水平的流调、消杀、采样、检测、分析研判队伍。(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

5.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行业监管指导责任,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卫生治理制度。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作用,完善常态化基层社会健康管理与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健全“一长多员”爱国卫生管理体系,实现“小网络”精细化健康管理。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鼓励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责任单位: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民政卫生健康体育委、团市总工会、市妇联

(二)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健全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6.完善监测哨点布局。结合各地人口及医疗资源分布情况,科学部署监测哨点,合理扩大哨点范围,构建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核心,涵盖动物检疫、口岸检疫、食品安全监测、城市污水监测、生物媒介监测、学校及养老机构健康监测等内容,兼顾常态与应急、入境与本土、城市与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全方位、多渠道、常态化监测网络,覆盖所有县(市、区)、乡镇(街道),构建全域监控和全流程追踪的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局、南阳海关)

7.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强化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报告主体责任和首诊负责制。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依托建立市、县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心,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实时分析和集中研判能力,实现多渠道、智慧化的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对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组建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分析研判监测信息,及时准确作出预警。(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8.完善实验室检测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域性重点和生物安全级实验室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提高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鉴定技术水平,增强病源快速检测、有毒物质早期鉴别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实验室检测网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联动协同机制,实现资源联动、统一质控、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

9.提升不明原因疾病等识别能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实时监控,快速检测、准确鉴别,提高对可疑症状、可疑因素、可疑事件识别能力。(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

10.强化疾病与危险因素监测。持续强化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地方病监测,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传播蔓延。密切关注境外重大疫病疫情趋势,防止输入性传染病二次传播。(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南阳海关)

(三)健全应急救治体系。提升重症救治能力,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应急救治体系和应急状态下的医疗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11.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健全以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县级120”急救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急救站为基础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规范院前院内工作交接程序,建立院前院内协同救治绿色通道,实现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无缝衔接。全方位提升指挥调度、紧急医学救援、急救和救援培训、消毒隔离等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加强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标准、流程和考核指标,不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水平,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打造“上车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模式。(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12.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依托市中心医院新建市传染病医院,每个县(市)依托1所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建设相对独立的传染病院区或符合规范的病房楼。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呼吸、创伤﹑急诊、中医等专科建设,提高重症救治能力。二级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配备负压救护车。一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的发热诊室。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救治、急救、转诊能力。对疫情防控中建设的隔离点、方舱医院进行综合评估、分类处置,实现平急结合、快速转换。(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

13.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作用。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救治机制。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疫病救援救治能力。加快补齐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短板,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并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执业医师。强化中医药早期干预作用发挥,深入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推广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市中医药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财政

14.强化重点人群防护。分级分类建立重点人群健康档案,以乡镇、社区为单元,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老人、儿童、孕产妇、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档案。以市为单位,建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儿童福利院、养老机构、精神卫生机构、学校等重点场所的对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应急状态下重点人群救治运转、药品供应、医疗救治的“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教育民政残联)

15.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依托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市级传染病应急演训基地。(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

16.提升采供血服务能力。推进市中心血站标准化建设,每个县(市、区)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1个标准化储血点。加强县(市、区)采血点(室)、献血车建设,原则上每个县(市、区)在人群聚集区或人流量较大的商业区设置2~3个固定采血点(室)或按每50万~100万人口规划1个固定采血点(室),设置5~10个相对固定的献血车停放地点,并设置专属停靠标识。加强血液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确保血液安全。配合做好省内跨市血液应急联动保障工作,提高血液供应、调配能力。建设全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信息互通共享,加强血液采集、储存、使用与质量安全等全流程管理。(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住房城乡建设

(四)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完备、储用协调的市、县级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持续巩固交通物流保通保畅成果,切实保障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物资供应。

17.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健全完善储备体系,形成区域储备、市县储备和医疗卫生机构储备相结合的立体化储备格局。加快推进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升储备能力,完善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实现全市医疗应急储备物资集中管理、平战结合、统一调配、循环利用。优化应急医疗物资产能储备品种目录、数量,加强生产能力动态监控。提升物资调配能力,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在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动态储备防护物资和药品,作为政府储备的补充。鼓励学校、养老院、护理院、儿童福利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医疗物资。(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委、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交通运输卫生健康体育委、应急管理局

18.提升生活物资储备能力。按照“商业储备为主、政府储备兜底,本地物资为主、外调物资补充”原则,提升生活物资应急保障能力,确保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期间居民生活物资储备充分、供应有序、价格平稳、配送及时。(责任单位: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交通运输商务应急市场监督管理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五)健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普及健康生活理念,维护健康环境,提升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与管理能力。

19.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理顺体制机制、稳定基层队伍、提升专业能力。加快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迁建项目。改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办公业务用房和仪器设备装备条件,着力提升疫情分析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病原体甄别鉴定和追踪溯源等能力。(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委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

20.加强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持续实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提升生育全程保障服务水平。到2025年,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县级妇幼保健机构60%以上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持续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到2025年,实现市、县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推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以上,85%以上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

21.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依托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市级尘肺病康复治疗中心,健全完善全市职业健康质量控制平台。鼓励单设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补齐职业病监测硬件短板,实现常见职业病诊断类别全覆盖。每个县(市、区)至少确定1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提升镇平县石佛寺镇卫生院、西峡县丁河镇卫生院、桐柏县城关镇卫生院三家康复站的尘肺病康复能力。(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

22.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建立市、县、乡三级健康科普知识传播体系,构建线上+线下”的科普传播矩阵,把“健康大讲堂”“健康生活秀”栏目和“健康南阳·大医献爱心活动培育成具有影响力的健康教育品牌。大力开展健康南阳行动主题宣传。创新基层健康宣教模式,积极推动健康教育乡村、社区机关、企业、校园家庭,大力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各地每年开展一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委宣传部、教育

23.加强健康环境建设。深入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劣Ⅴ类国控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完善市、县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强化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加强居民营养健康监测。积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进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废危废处理设施达标建设,完善“智能医废”监管平台,2023年底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信息化管理全覆盖,2024年底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疗废弃物信息化管理全覆盖。(责任单位: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体育、市中医药发展局

(六)健全慢病防治体系。强化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康复全周期防控,有效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持续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24.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加强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到2025年覆盖率分别达到20%、50%。充分发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优势,健全慢性病综合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评估制度。依托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合优势学科,建立涵盖健康管理、干预评价、疾病防治等领域的慢性病防治中心。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市、县级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到2025年市、县(市、区)全部建成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5个慢性病专病防治中心。(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

25.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强化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教育宣传等功能。到2025年市、县(市、区)全部建成社会心理服 务指挥(指导)中心并规范化运行,社会心理服务乡镇(街道)覆盖率90%以上、村(社区)覆盖率7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覆盖率80%以上。90%以上的中小学校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服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抑郁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服务。推广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推进市、县级精神专科医院建设,医疗需求大的地方要适度扩大床位规模。到2025年全所有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30%以上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精神心理门诊。(责任单位:委政法委、发展改革委、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卫生健康体育委、残联)

26.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以高血压、糖尿病为切入点,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扎实开展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健康指导。对行动不便、失能失智的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开展上门随访、康复护理、家庭病床、安宁疗护等服务。深入开展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在基层大力推广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与管理模式。(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民政财政医保局、残联)

27.强化医防融合。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规范化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全面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和评价办法,推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和考核。提升城乡社区慢病管理医防融合能力,推动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中医有机衔接,提供“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委编办)

(七)健全支撑保障体系。整合人才、科技、信息资源,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水平,夯实公共卫生支撑能力。

28.加强人才培养。支持公共卫生人才申报“中原英才计划”中原医疗卫生领军人才、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人才等,加大高层次人才评选公共卫生人才倾斜力度2023—2025年,培训培养疾病预防基础及骨干人才570人,其中市级72人、县级498人。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加大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心理健康、职业健康等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类别执业医师。(责任单位:委组织部、市委编办、科技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体育委)

29.加强科技创新。强化公共卫生科研攻关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公共卫生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针对重大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开展流行病学研究。针对重大疾病及常见多发病防治,开展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技术研究。(责任单位:科技委编办、财政卫生健康体育委)

30.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建设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业务系统整合融合,开展数据归集治理、赋能创新,实现居民全生命全周期数据管理。到2025年底,基本建成较为完备的全民健康信息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数据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依托公众号、APP、网站等媒体完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拓展“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智能化、个性化水平。(责任单位:卫生健康体育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各地各部门要坚持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各项工作确保计划任务有序推进、按期完成。

(二)强化投入保障。各地要切实履行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主体责任,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需求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根据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建立财政合理分担机制。落实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保障机构运行经费,足额安排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各级要根据本行动计划,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本级基建资金、现有专项资金等,保障人才培养、设备装备、信息化建设等公共卫生体系项目建设所需资金。

(三)强化督促指导。有关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加强跟踪问效督促指导和监督评价对工作推进不力、落实不到位的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要进行约谈或通报。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地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多角度、多形式广泛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实施进展、阶段性成效。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典型报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2

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关于《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进一步提升南阳市公共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服务、协同、保障等关键能力,不断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健康保障基础,今年7月12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3〕32号)后,市卫健体委依据《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结合南阳实际,起草了《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送审稿)。

二、起草依据

(一)《关于印发河南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332号);

(二)《南阳市“十四五”公共卫生体系和全民健康规划》(宛政办〔202215号);

(三)《健康南阳2030规划纲要》(宛发〔201818号)。

三、文件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计划文本共包括3大部分,8129字。提出南阳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文本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总体思路。包括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两部分。指导思想与省计划保持一致。行动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能够有效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监测和预警体系、应急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显著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能够充分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预防控制体系、慢病防治体系、支撑保障体系,显著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和优质服务供给能力,有力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共分七个方面、30条具体内容。

一是健全应急指挥体系。从5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完善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机制、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提出加强市中心医院、南石医院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提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水平。

二是健全监测预警体系。从5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监测哨点布局、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完善实验室检测网络、提升不明原因疾病等识别能力、强化疾病与危险因素监测。建设监测预警平台方面,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公共卫生大数据分析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对相关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提升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三是健全应急救治体系。从6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强化重点人群防护、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提升采供血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应急救治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强化中医药早期干预作用发挥,推广行之有效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市级传染病应急演训基地。

四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从2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提升生活物资储备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健全完善储备体系,形成区域储备、市县储备和医疗卫生机构储备相结合的立体化储备格局。加快推进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

五是健全预防控制体系。从5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加强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加强健康环境建设。加强妇幼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推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85%(省定目标为70%)。

六是健全慢病防治体系。从4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健全慢性病防治网络、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强化医防融合。

七是健全支撑保障体系,从3个方面提出建设任务,包括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结合我市实际,2023-2025年,培训培养疾病预防基础及骨干人才570人,其中市级72人、县级498人。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从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强化督促指导、强化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版权声明      主办: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000011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018号

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951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联系电话:0377-63134088 电子信箱:nysws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