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鸭河工区体育主管部门,委属各单位、机关各科室:
经委研究同意,现将《南阳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2022年2月18日
南阳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新征程、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的开局起步阶段,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的要求,建成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实现体育强市建设目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河南省体育局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工作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体育强市和健康南阳建设目标,狠抓组织网络建设、场地设施建设、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培育以及高端品牌赛事举办等工作,出台了《南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南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南阳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南阳市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市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持续增长。
(一)组织建设基本健全。“十三五”期间,市级保留了市体育局,全市2区10县全面恢复建立了政府一级正科级事业单位“体育运动管理中心”,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统一设立了“文体工作站”,在行政村配备了由大学生村官或村干部兼职的体育专干。市、县(区)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武术协会和健身气功协会等实现全覆盖。全市已有市级单项协会35个、体育俱乐部30家,县级协会180余家、俱乐部50多家。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网络,以及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中心(站)标准化建设基本健全。
(二)体育设施日益完善。实现了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全市所有街道、社区、乡镇、行政村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全覆盖,我市拥有各级各类体育场馆设施69个,市、县(区)“两场三馆”建设情况较好,公共体育场馆场地和全民健身设施全部面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0平方米。
(三)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市、县(区)每四年举办一届综合运动会,于全省率先创办的市县(区)两级年度全民健身大会,贯穿了全年的“双节”、河南省全民健身月、全国全民健身日、老年节等系列活动,以及打造的“一会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和晨晚练点阵地示范、协会健身活动年(季)度大展演、中小学生届次运动会等全民健身品牌活动,全市老年体育、青少年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等蓬勃开展,年均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000场次以上,参与人数超过5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四)竞赛表演市场日益活跃。利用一流的农运场馆,引进承办了全国青年跆拳道冠军赛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大型体育赛事60多场次;由企业赞助的河南天冠男排、河南赊店老酒男篮主场先后落户南阳,并多次获得“优秀赛区”荣誉称号。全国男子篮球联赛、中国男子排球超级联赛、河南省业余足球冠军联赛、河南省篮球联赛等高端体育赛事的举办,全市群众累计观看人数到达100余万人次,吸引激发300余万球迷参与运动。
(五)竞技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体教融合不断深化,多元立体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和青少年竞赛机制初步形成。3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持续加强,国家赛艇少年后备队成功落户南阳,成功创建了国家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菁英人才培养计划试点单位。省十三运会我市成绩名列全省前茅,所有参赛有功人员受到了市政府奖励;参加体育竞赛获得世界冠军5个、亚洲冠军4个、全国冠军19个、省冠军81个;获得“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贡献奖”。
(六)体育产业发展良好。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为重点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全民健身、体育竞赛、市场开发、演出会展“四轮驱动”的体育场馆发展格局日趋加强;创成“河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家、“河南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4家、“河南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1家,西 峡县太平镇被确定为首批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单位。“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彩票实现销售超45亿元,为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七)“体育+”融合带动新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旅游的实施意见》,举办承办的“三山同登”、自行车骑行、山地越野挑战赛等一系列赛事活动,使我市体育与旅游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得到深入融合。紧紧围绕《南阳市生命健身产业行动计划(2015-2020年)》目标任务,打造健康养生之城。推动体育领域从体质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向慢性病预防与干预、体质增强方向扩展,有效推进市民健康关口前移。此外,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等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广泛,让市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体育科研、体育人才、体育宣传、体育法制、体育文化等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党风廉政和体育行风建设深入推进,有效促进和保障了体育发展。先后获得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工作一等奖、2015全国最具体育活力城市等荣誉。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并跻身全国“2015、2017最具体育活力城市”;连年获得“河南省全民健身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绩效考评先进单位和市级扶贫先进单位。
二、“十四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南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省十一次党代会、市七次党代会精神,紧扣高质量体育强市建设目标,构建统筹城乡、公平可及、服务便利、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备战省运会为重点,狠抓业余训练水平提高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以党的建设高质量,引领体育发展高质量,为高质量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贡献体育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对体育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把南阳体育的发展规划统一到中央和省市有关体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从我市实际出发,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实事求是、问题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市场等各方面力量参与体育发展,逐步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坚持融合发展。发挥体育在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使“体育+”“+体育”成为推进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促进体育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体育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6名,人民群众的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训水平明显增强,积极申办河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青少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质明显增强;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升;体育场地建设力度加大,体育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体育文化、体育宣传、法制建设、人才培养、外事交流等工作扎实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人民体质
1.巩固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市、县(市、区)两级体育总会作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健身活动,鼓励发展在社区内活动的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以南阳市全民健身大会为引领,利用全国“全民健身日”和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月”,组织规模大、覆盖面广的健身活动;在传统节日和法定假期举办各种民间传统体育展演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竞赛活动。每年全市组织各级各类群众性健身活动不少于1500次。培育赛事活动品牌,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鼓励支持县(市、区)积极举办本地全民健身大会,独山新年登高活动、端午节龙舟赛、桐柏“淮源杯”桥牌邀请赛、镇平玉乡田园农耕健身大赛、伏牛山国际越野赛、淅川渠首环丹江湖系列赛,以及“一校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会一精品”等赛事活动的品牌效应,扩大影响力,打造精品赛事活动。
3.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聚焦群众就近、科学、多样化健身需求,综合考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与分布、存量设施布局、建设条件等因素,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因地制宜,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建成城镇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县(市、区)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全覆盖,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1块以上。全市所有的乡镇、街道、行政村和社区都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并逐步向较大自然村和居住区延伸。加快推进南阳市全民健身馆、邓州市体育中心、新野县体育中心、镇平县体育馆、淅川县综合体育馆、桐柏县全民健身综合馆等项目建设。新建居住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
4.拓展全民健身场地新空间。支持县(市、区)依托城市公园、沿河沿湖地带、郊野山地等良好生态资源,依法利用林业生产用地,高质量建设冰雪、山地等户外运动营地及健身步道、登山步道、骑行道等设施。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在现有郊野公园、城市公园中因地宜配建一定比例的健身设施。“十四五”期间,每个县(市、区)新建或改扩建1-2个以上体育公园。
5.加快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改造提升西峡、南召、方城等县区的现有冰雪场地设施水平、完善其功能。加大冰雪场地设施供给,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轮滑场、陆地冰球场(馆)和滑雪场等(类)冰雪运动场地,普及开展(类)冰雪运动;支持社会力量建设、运营冰雪场地设施。加快推进西峡县太平镇省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单位规划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冰雪运动特色品牌,形成中原冰雪运动综合体。
6.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持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严格执行学校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校园安全。鼓励私菅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
7.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作用,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等级结构,保质保量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审批和管理工作,每年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不少于1500人。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水平。积极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进社区、进乡镇(村庄)、进学校、进晨晚练活动站点等志愿服务,指导市民科学健身,提高健身科学素养。
8.健全科学健身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市、县(市、区)两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标准化水平,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等公益活动,建立体质监测数据库,提供针对性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全市每年监测群众3万人以上,开具“运动处方”3万例以上。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提高达标测试覆盖率。
9.深化体卫融合。倡导“运动是良医、健身是良药”理念,制定实施运动促进健康行动计划。推进体卫融合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卫生健康服务机构中设立健康驿站、运动健身服务站等,推动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站)与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开展体卫融合诊疗模式,以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为基础,以运动处方为实施办法,实现“全人群健康指导”和“疾病全过程管理指导”。推动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加强合作,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
(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为南阳增光添彩
1、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根据河南省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统筹项目发展,发挥训练单位的积极性,突出优势项目,调整资源配置,不断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十四五期间将完成24个竞技项目布局。
2、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全力备战好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研究制定备战工作计划、项目布局和工作方案,明确备战主要目标任务,着力推进“三大球”、赛艇、皮划艇、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传统优势项目和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在训练和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集中政策、科技、人才和经费等资源,发展重点项目、新增项目和潜在优势项目,力争在河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每年新增注册运动员400人以上,每年参加省级以上比赛30次以上。
3、着力推动三大球普及提高。加强三大球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健全三大球体育组织体系,积极促进三大球竞技水平提升,抓好三大球运动队建设和备战参赛工作,提高训练和管理水平,在省运会等重要比赛中进一步突破。加强三大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三大球青少年业余训练、青少年比赛,夯实基础,扩大优秀后备人才储备,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互动的发展局面。广泛深入开展三大球赛事活动,加强高端赛事的赛事服务,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高端赛事品牌;发挥好我市现代化体育场馆和市体育场国际级标准足球场作用,积极引进承办好国家级、省级高水平三大球赛事。
4、加强裁判员工作。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规范裁判员管理。加大裁判员培训力度,提高裁判员业务水平。每年培养二级及以上裁判员50以上。
5、坚持开放办竞技体育。积极申办河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积极承办省级以上高水平赛事;努力引进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精品赛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欣赏高水平赛事的需求。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运动员选拔制度,鼓励社会力量联办专业队,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支持“县办市队”“校办市队”,探索社会力量办市队的新路子。
(三)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体教融合
1、建立健全体教融合机制。十四五期间,联合教育部门制定南阳市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成立南阳市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因校制宜,按照“一校一品牌”“一校多品牌”模式,联合教育部门在学校积极推动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轮滑球、赛艇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选派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进学校指导体育锻炼,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调动社会资源,丰富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利用体育中心、学校、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园等各类场所,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贯穿全年的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学校体育活动质量,着力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每一名学生熟练掌握1-2项体育技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构建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制定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计划,构建青少年赛事体系。着力打造以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项目为主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继续举办全市青少年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锦标赛等传统赛事,每年不少于10项次,每年至少举办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夏(冬)令营活动2项次。以比赛为引导,进一步促进体育活动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和提高,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
3、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继续创建国家、省级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户外活动营地等,争取在“十四五”其间我市的省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达到40所、省级以上俱乐部达50家。塑造传统校品牌,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项目结构和学段结构,做好我市重点项目、优势项目和民族特色项目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中的布局。发挥体育传统学校、各级青少年俱乐部、体育户外营地的作用,要形成合力,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
4、创新青少年体育的工作机制。协调教育部门,贯彻落实《关于2021年普通高中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通知》精神,在中考招收篮球、足球、田径三个项目的体育特长生,并逐步将招收项目和范围扩大,将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由试点阶段向制度化方向迈进。
(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南阳经济建设贡献体育力量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南阳丰富的山水、森林、民俗资源,构建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健身休闲、健身旅游等服务产业体系,支持西峡太平镇体育运动特色小镇提质增效,支持鸭河工区、方城县建设体育运动研学基地。办好特色体育赛事,支持桐柏桥牌之乡的建设,充分发挥体育赛事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引进冰雪企业,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冰雪运动场地、兴办培训机构、举办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改造提升现有冰雪场地设施水平、完善其功能,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公共滑冰馆、室外滑冰场和滑雪场等冰雪运动场地,普及开展冰雪运动。依托伏牛山、桐柏山和丹江口水库自然生态,加强体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示范基地。
2、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从体育产业统计调查数据看,我市体育服务业仍然是拉动体育产业增长的主力军,体育制造业虽然在发展但增加值偏低,体育制造业总产出相对较小的问题依然存在。未来我们在拓展体育服务业发展空间的同时,必须同步促进体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省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设立体育企业。鼓励各类中小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特色产品,服务个性化体育需求。大力培育体育中介、体育传媒、运动康复、策划咨询新业态企业和社会组织。
3、积极促进体育消费。积极配合支持省体育消费卷发行工作,扩大体育消费需求,支持公益性群众健身消费。通过举办各种大型赛事活动,拉动节假日消费和夜间消费,拓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发挥我市已有的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各类体育健身休闲场所运营和体育健身休闲产品开发,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要新创建1-2个国家级、3-5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为全民健身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体育服务供给。
4、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突出以责任为先导的理念,建成高效运转的责任彩票管理体系,加强对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南阳分中心责任彩票宣传贯彻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充分利用各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加强体育彩票的宣传力度,提升体育彩票品牌形象,深化体育彩票品牌影响力。
(五)强化体育工作基础,提升体育综合管理能力
1、培育南阳体育文化。大力宣传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建设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南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唱响以体育强市、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等为主题的体育文化主旋律,运用多样化媒体手段推广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典型案例,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故事。充分挖掘南阳特色体育文化内涵,做好本土优秀体育文化遗产和民间民俗体育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城市体育文化软实力。
2、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体育部门职能,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大力提升全市体育系统“一网通办”和“互联网+监管”工作水平。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职能边界,进一步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健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有机统一的协调发展机制。各级体育部门切实履行规划、引导和监管职责。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培训专业人才等多种方式,加强运动员梯队建设,提升训练水平,使举国体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按照“五分离、五规范”的要求,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党对体育协会的领导,推动成立联合党组织,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
3、加强体育领域市场监管。各级体育部门应当联合公安、自然资源、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执法队伍,细化监管举措,强化风险隐患排查,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市场重点领域的监管制度体系。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健全多元化赛事举办和运营模式。进一步强化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监管,建立体育企业守法诚信评价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人身安全。积极引导各级体育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赛事活动组织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注重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深化体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以体育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育并举、以用为本,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落实好干部标准,健全干部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运动员、教练员、科研、医务、管理、保障等备战人员的配套奖励政策。
5、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建设、赛风赛纪风险漏洞和反兴奋剂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省级关于反兴奋剂工作的相关规定,营造公平有序、积极向上的竞技体育发展环境,确保南阳市兴奋剂零事故。
四、加强体育工作保障,确保规划落实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本地区体育发展,切实把体育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落实支持体育发展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县级政府要制定本地体育发展规划,切实加强与市规划的有效衔接,要建立落实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充分发挥体育法治在体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地方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积极推进体育执法纳入文化或市场监管等综合执法范畴。强化对各级体育行政执法人员和体育从业人员的法治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和加强体育行政执法。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体育仲裁、监管和信息公开等制度。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的防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3、加大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对体育发展的支持,各级体育部门要妥善使用财政资金,规范资金用途,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依法依规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发展,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4、加强监督落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本地区体育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过程跟踪与评估,加强督促指导,重大问题及时向市委、市政府请示报告。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区的体育发展规划,建立工作落实机制,及时分解任务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各级体育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十四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办公室 2022年2月18日印发 |
版权声明 主办:南阳市卫生健康体育委员会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000011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018号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中州路363号 联系电话:0377-63134088 电子信箱:nyswsj@163.com